English

张治中三谏毛泽东

1998-12-09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一个敢于直言相谏,一个虚心听取意见,使我们的华夏之国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关于国名、国旗、人大代表视察制度——它们在诞生的过程中,就像我们的共和国的诞生一样有着不同寻常的故事。下文摘自《名人》1998年第12期,李豫文。

张治中一谏毛泽东,国名沿用至今

1949年6月,正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在北平召开前夕,在一定范围内酝酿和讨论国家名号问题。

为广泛征求意见,毛泽东在中南海邀集各界人士座谈,张治中也应邀参加。毛泽东让工作人员把筹备会上专家们的意见呈给诸位,听取他们的意见。最后毛泽东提出,中央意见拟用“中华人民民主共和国”。

这时候,张治中发表了不同意见。他说:

“‘共和’这个词的本身就包含了‘民主’的意思,何必重复?不如就干脆叫‘中华人民共和国’。”

毛泽东觉得此话有理,建议大家采纳。经众人反复讨论,终于最后决定了一直沿用至今的国名。

张治中二谏毛泽东,国旗沿用至今

五星红旗以五星为基本图案,这面象征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紧密地团结在一起的旗帜,颇有一番来历,它既是张治中认真思索的结果,也是毛泽东虚心纳谏的结果。

北京的1949年8月,正是盛厦时节。为了能够在10月1日开国大典时升起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面国旗,国旗图案的遴选工作在这炎热的季节紧张展开。参加政协筹备会国旗审阅小组的专家们,从征集自全国2000多幅图案中筛选出三幅,由毛泽东与各界人士最后选定。

在讨论国旗的座谈会之前,张治中来到毛泽东住处。闲谈一番后,他试探着问毛泽东:

“现在大家都在议论国旗图案,你的意见呢?”

“我同意一颗星一条黄河的那种,你觉得如何?”毛泽东征询张治中的意见。

“我反对。中间一条杠,把红旗劈为两半,不成了分裂国家了吗?”张治中直言相谏。

毛泽东说:“你说的是一个严重问题。不过,不少人主张采用这幅,也举出不少理由。这样吧,我还要找些人座谈一下,你也来。”

张治中正想发表自己的意见,欣然同意。

政协一届会议开幕前,座谈会在中南海举行。毛泽东手持两幅图案:一幅是五星加一条横杠;一幅是现在的五星红旗,只是多了个镰刀斧头。前一幅的说明是:红旗象征革命,五星代表共产党的领导,横杠代表黄河。

张治中当即表示不同意,说:

“第一,杠子向来不代表河流,中间一横杠容易被认为分裂国家,分裂革命;第二,杠子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是金箍棒,国旗当中摆根金箍棒干吗?不如用这一幅五星红旗。”张治中的话得到大多数人同意,毛泽东也觉得有道理,于是表示倾向张治中的意见。

毛泽东虚心纳谏,敢于否定自己原来的意见,使张治中十分钦佩。后来,他在一次讲话中说到这件事时,还十分动情。后来,国旗审阅小组就以比较一致的意见确定了五星红旗为国旗,也就是今天一直高高飘扬的国旗。

张治中三谏毛泽东,人大代表视察制度沿用至今

1949年10月建国后,政协作为中国最高权力机构,代行全国人大的职权。1954年全国人大一届一次会议开幕,政协会议才不再执行人大职权。

1954年9月,全国人大一届一次会议开幕前,张治中得知毛泽东不准备讲话,就通过周恩来、彭真建议毛泽东讲话。后来周、彭告诉张:毛主席仍不愿讲话。于是张治中就直接去找毛泽东:

“这次人大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真正的人民大会,您是国家主席,开幕时是主持人,怎能不讲话?”

“就是你一个希望我讲话。”

“不是我一个人,是全体代表,全国人民都希望听到您的讲话。”

但这次交谈后,毛泽东还是不同意讲话。

可是,在开幕式上,毛泽东却讲话了。这番话既全面又扼要,其中“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概括,精辟有力,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基本指导思想,受到举国欢迎。

会间休息时,毛泽东笑着对张治中说:

“你胜利了。本来不准备讲话,只因开幕式我是主持人,不能不说几句话,谁知一拿起笔来越写越多,就成了一篇讲话了。”

会议期间,张治中提出一份书面建议,主张每个人大常委每年都要出动视察,了解地方情况,听取群众意见。建议是彭真转交刘少奇委员长的。后来,毛泽东也看到了,并主张把范围扩大到全国人大代表,以后又加上全国政协委员。几十年来,这竟成了一项传统的制度。

有一次,在会议休息室里,有人谈起视察的事,讲到这件事是由张治中建议才实行时,张说,建议视察的范围已经主席扩大了。毛泽东随即用幽默的语调说:

“他这个人专做好事,做了许多好事!”

在参加讨论宪法草案时,张治中认为草案总纲第四条中有“台湾地区除外”的字样,应予删除,因为台湾问题是暂时的,而宪法是永久的,大可不必在宪法上面这样写出。毛泽东十分赞成,大家一致同意删去。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